儿童青少年时期是形成心理健康和个人特质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问题的高发期。如何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筛查及其后续管理?
即将召开的2025上海两会上,农工党上海市委拟提交一份《关于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评估规范化管理的提案》,提出建立完整的送医入校筛查机制和心理健康档案、拒绝污名化、促进构建家校医联动机制等多项建议。
提案指出,学生心理健康筛查是校园心理健康工作的基础环节,目前学校心理健康筛查工作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筛查机构鱼龙混杂、筛查不准。全国中小学普遍以心理测评量表为主要检测手段,但不同学校采用的测评量表不同,有的由第三方心理机构开发,有的用本校心理教师“设计”的量表,心理机构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
二是筛查跟踪师资缺乏。填写筛查量表后,后续建档、汇总、跟踪等工作仍需跟进。目前,各地中小学的专职心理教师较缺乏,导致很难有效开展后续工作。
三是筛查结果容易标签化。部分人对心理疾病还是谈之色变,容易给有心理隐患的学生贴标签,觉得他们可能会“整事儿”,由之产生的晕轮效应,影响教师和学校决策。
四是家校医联动体系尚未建立。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学生被识别出来,需要及时转介干预。但是,这些学生的转介就医机制目前尚未真正建立。有的家长也常因认识不足或歧视偏见等问题不去就医,导致学生病情耽误。
针对上述问题,提案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具体建议:
第一,建立完整的送医入校筛查机制。
建议教育部门联合卫健部门,统一组织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筛查工作,如作为学生体检一部分、开展送医入校、作为综合素质课其中一环等共同推进。同时,充实专业心理教师队伍,设置完整的心理健康筛查机制,每年进行定期筛查。儿童青少年心理评估常规流程涉及知情同意、施测、心理健康档案归档三部分。
第二,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确保精准施策 。
学生心理状态随着年龄不断发展,因此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也应根据年龄、学段作区分。建议遵循伦理守则,建立异常风险低、中、高三级预警台账并归档:对于中高风险的学生,可由班主任、任课老师、心理健康老师和分管校领导等组成干预小组,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心理状况,采取必要的看护和援助措施,以缓解和消除学生心理问题;对有较严重的心理危机事件,要在第一时间报告、联系家长并联合区域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进行主动干预。
第三,杜绝污名化并做好后续保障。
担心被休学是很多儿童青少年主动隐藏自己的病情、拒绝检测和就医的原因,污名化也成为一种潜在的阻碍。如何给有心理异常的儿童青少年提供一个更为包容和接纳的环境?
提案建议,患病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疾病康复后,应鼓励他们回归正常生活。建议有关部门打通自学、函授等通道,通过学分置换等方式,认可青少年在创新教育学校、在家学习接受的教育,使因心理疾病休学的学生,不被排斥在教育体系之外,或亦可降低儿童青少年及其家长对心理检测的排斥。
第四,重视知情权、隐私权,促进构建家校医联动机制。
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评估之前,建议先与其家长进行充分沟通并知情同意,各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筛查信息要高度保密,以免影响学生在学校的适应性。同时,促进家校医协作,由教育、卫健部门共同推进,通过医教协作,畅通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绿色通道;医院专业人员定期到学校开展专业技能培训,让心理健康教师及相关教职工了解心理疾病的常见表现,提高识别能力。
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今年上海两会上,农工党上海市委还将提交《上海市长护险统一需求评估体系优化完善的提案》《关于加强分级诊疗体系下三级不同等公立医院功能定位与评价协同性的提案》《关于建立意定监护全过程监督体制,并加大扶持力度的提案》《关于上海国资养老产业发展的提案》《关于新时代加快上海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提案》等多份集体提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