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西瓜视频:

adminddos 2025-01-06 07:17:26 2 抢沙发
西瓜视频:摘要: ...

历史上,上海闵行是重要的水路交通要津和商业市镇。20世纪50年代末,为了适应工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的需要,闵行区建立了新中国第一座工业卫星城,上海锅炉厂、上海重型机器厂先后迁入或建立,带来数十万产业人员,迅速形成了以电力设备工业制造产业链为重点的工业区,助力解决中国工业化伊始能源短缺的问题。从那时起,以技术突破与重大需求为基础的工业创新便成为刻在闵行发展血脉中的基因。

近年来,科技发展的“奇点”临近,新型赛道不断涌现。在新一轮产业升级中,闵行积极优化产业规划布局,与众多从业者一起,将深厚的工业基础转化成发展的新动能。2020年,闵行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规上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从41.9%飞跃至53.2%,之后一直保持在50%以上,高于全市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以上。一批重点产业脱颖而出,其中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四大重点产业独占鳌头。这些产业形成集群,产生带动效应,成为闵行工业新质“蜕变”的底气。在四大重点产业的基础上,闵行区整合传统优势,将以千亿级产业规模为目标,集中打造航空航天、生物医药、先进能源装备及绿色低碳3个主导产业。此外,闵行现已拥有6个市级及以上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数量位居全市第一。

先进能源装备与绿色低碳:发挥区位优势,推动产业升级

现隶属于上海电气集团的上海锅炉厂(简称“上锅”)曾经被称为闵行早期工业“四大金刚”之一,是中国最早一批从事电站锅炉设计制造的大型国有企业。电站锅炉是火力发电厂的主要热力设备,通过燃烧煤粉、原油等燃料形成高压蒸汽,通过汽轮机组进行发电。

而今,走进位于闵行区华宁路上占地约800亩的上锅就会发现,有一大片厂区已经不再用于火电设备的制造,而是与氢能等清洁能源设备的设计制造有关,如氢能研发中心、电解槽测试和认证中心等等。

上锅厂区里的氢器时代。图片由企业提供

“之前上海电气是做传统能源的,以火电为主。现在国家提出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在这样的政策推动下,上海电气也在往新能源转型,在制氢、储氢、用氢上都有布局。”上海氢器时代科技有限公司的总工程师吴亮告诉澎湃科技。

氢器时代成立于2022年,是上海电气的全资子公司,主要以绿色制氢装备为切入点,向氢能“制、储、加、用”全产业链延伸,为全球客户提供高端绿氢装备及氢能综合利用系统解决方案。

煤粉、原油等传统燃料不仅储量有限、不可再生,燃烧时还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加剧温室效应,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氢能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种清洁能源,它一般通过电解水等方式来获得,用风电、太阳能等其它清洁能源制备“绿氢”,便能实现从制备、储存到释放的全过程绿色化,也能解决风电、太阳能等能源不稳定的问题。

“目前氢能的应用场景主要有三个方向。首先是绿色化工,比如用绿氢去制备绿色甲醇等燃料。其次是工业脱碳,比如说在钢铁水泥行业用绿氢替代火电制备的‘灰氢’来进行还原反应。最后就是比较热门的交通领域,能够制造绿色环保的氢能车。”吴亮说。

氢器时代在2024年上半年发布的Z系列碱性电解槽,已达到业内领先水平。他们研发的电解槽检测平台也受到好评,常有国内外用户不远万里将设备送来检测。

氢器时代研发的碱性电解槽检测平台。图片由企业提供

吴亮提到,目前国内氢能产业的发展速度很快:“国外可能一个几百万、上千万元的项目,已经很大了,规划要用五六年的时间。但国内投入要大很多,节奏也快。这两年我们公司研发投入就将近两个亿,迭代的能力非常强。”

在氢器时代综合管理部部长熊承龙看来,如果政策利好是“天时”,那么闵行深厚的工业基础和闵行政府提供的优质服务就是类似氢器时代这样的绿色能源企业能够快速发展的“地利”。“闵行作为上海传统工业的发源地,具有很强的制造能力,像厂房、技术工人这些资源都很宝贵。在产业转型的过程中,前辈的经验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帮助。”

此外,闵行区的便利交通、高校人才资源等区位优势也是吸引新能源企业落户闵行的重要因素。“在2022年公司注册的时候,我们看了好几个地方,最终还是选择了这里。” 熊承龙说。

区域内产业链的完善与集聚,将形成规模效应,可以帮助企业减少交易成本,这就是产业集聚的势能。除了上游制氢和清洁能源的环节外,很多企业在氢能储运和应用的中下游寻找机会。“这毕竟是一个新的产业,中间和下游的东西一下子一块儿出现,整个行业就会发生‘突变’。”吴亮说。

总部位于闵行区的氢枫也是闵行新能源产业链中的一环。该公司成立于2016年,专门提供氢气制取、储存、运输和应用的跨产业链综合技术解决方案,在加氢站建设运营、工业氢气提纯等方面有大量技术积累,占据不俗的国内市场份额。在氢气储运方面,他们研发了一种新型镁基固态储氢技术,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氢枫研发的镁基固态储氢罐。图片由企业提供

“在镁基固态技术中,我们利用金属镁与氢气的化学反应生成金属氢化物。这是一个以温度为条件可逆反应,在低温度下,它能够吸收氢气;而在高温度下,金属氢化物就能够分解并放出氢气,达到储氢和放氢的目的。”氢枫集团首席财务官曹俊告诉澎湃科技,这样一来,氢能就能够以合金的形式在常温常压下运输和储存,只需在加氢和放氢的时候调节温度即可。这大大拓宽了氢能的应用场景,使氢气长距离、大规模安全运输成为可能。

曹俊透露,从2019年开始研究到现在,这项技术已经完成了初步商业化。最近,他们研发的大型镁基固态储氢罐已由上海通过海运的方式发往马来西亚。

曹俊认为,闵行区在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上的集聚效应也提供了更多合作交流、人才流动和知识共享的机会。“行业领域内具备丰富经验的多家公司纷纷聚集周边,比如享誉全球的法国液化空气集团,仅距离我们约200米之遥”。

先进能源装备及绿色低碳产业是闵行区当前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点产业之一。政府在大虹桥布局光伏和储能产业,在莘庄工业区布局氢能、新能源汽车和节能环保产业等,在江川路街道和吴泾镇布局先进核电产业和绿色材料等,目前产业规模已超过900亿元,并计划在2030年突破1300亿元。为了保障产业发展,闵行区积极发挥财政资金作用,并加大企业服务力度,譬如在促进产业交流上作出了很多尝试。闵行区经济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告诉澎湃科技,近年来,闵行区已先后成立氢能产业联盟、“碳路者”联盟和大虹桥光伏产业联盟,集聚了包括氢器时代、氢枫能源、航天氢能等在内的一大批新能源企业。此外,闵行区经济委员会智能制造科定期举办绿色发展沙龙和智能制造沙龙等活动,为广大企业提供沟通、对接、合作平台。

航天航空:整合战略资源布局“蓝海”

航天航空是高端现代工业的代表,涉及精密制造、高端材料、机载系统等众多领域。随着通信、交通需求的日益增长,民用航天航空的技术和产品需求突显,是一片市场“蓝海”。在闵行,集聚了商业航天领域重点企业43家,其中链主及龙头企业18家;航空领域重点企业约50家,其中链主及龙头企业8家。

机载系统是航天器的“神经中枢”,控制航天器飞行、动力等方方面面,需要做到硬件与软件相互协调,是航天航空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2024年5月,中国航空集团机载公司迁到闵行,为产业集群增添助力。

“机载公司是国内机载系统领域的‘国家队’,是国内航空电子飞行控制、机电等航空机载系统和设备的集成商和主要供应商。” 中国航空集团相关负责人提到,“机载系统如同人体的血液、神经、大脑一样,它的创新为我国军用航空装备的跨代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保障。”

依托国家战略资源和闵行区位优势,这支“国家队”在机载系统这个细分领域中精研细作,不断拓展和完善产业体系,制造更具竞争力的民用产品,推动机载系统进一步向高端智能、安全互联和绿色经济等方向发展。“我们的核心目标是形成以上海为中心,辐射全国,甚至未来面向全球的机载系统产业发展格局。”该负责人说。

高端制造是航天航空产业的基础,而闵行深厚的工业制造和方案提供能力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机载公司的人看来,成立于2007年的拓普数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个“靠谱”的合作伙伴。

“我们公司主要为航空航天企业,如中航机载这样的公司提供服务。我们的产品主要包括数控机床和部总安装的智能装备,比如定制化的5轴数控机床。主要针对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某个具体工艺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拓普数控的负责人告诉澎湃科技。

市场化发展的拓普数控已经参与制造了很多优秀设备,包括许多“首台套”产品,技术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比如火箭燃料箱底以及飞机蒙皮的减薄处理、火箭燃料注浆搅拌以及自动钻铆设备、钛合金构件生产线等。”该负责人说。

高端制造不仅体现在产品的高端,更表现在企业在生产、研发流程中追求更高效、智能的管理和组织模式,提高效率,降低风险。“我们的技术聚集起来形成平台,包括测试系统等,最终加速我们定制化研发的过程。”该负责人提到,“在管理方面,我们也进行了变革,引入从研发到生产流程的智能化管理,整合了内部资源。”

闵行区在商业航天、民用航空等赛道积极布局,抢抓市场,保障国家战略任务的实施。下一步,闵行将继续加强产业集聚效应,推进以莘庄工业区、上海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江川航天产业基地为上海商业航天主要承载区建设,力争到2026年,形成年产50发商业火箭、100颗商业卫星的批量化制造能力,并在相关技术上实现创新突破。

生物医药:锐意创新,征服新赛道

生物医药是闵行区另一个重点产业,而在这个领域进行创新素来艰难。药品研发投入巨大,研发周期长,而高端医疗器械则对精密制造与设计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但在闵行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中,汇集了一批为实现国产替代乃至国际领先奋斗的科创企业。

澳华内镜是一家专业从事复用式医疗内窥镜设备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内窥镜的核心技术在于复杂的图像处理算法融合光学、机电控制、高频信号传输及精密结构件的装配工艺过程。

位于闵行区的澳华内镜总部大楼。图片由企业提供

长久以来,由于内窥镜的复合型要求及较高的技术门槛,国内对于内窥镜的创新研发热情并不高,也导致复用式内窥镜在较长时间内缺乏有效的技术突破及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国内的复用式内窥镜产业链是从维修开始的。它的研发在零部件级别就有着各式各样的技术及制造加工壁垒,所以很多企业并不愿意进入这个行业。”澳华内镜的供应链总监姜俊杰告诉澎湃科技,复用式内窥镜行业入门并不难,但是真正做好做精,做出有竞争力的高端产品,却相当不易,需要有长期投入的坚定意愿。

随着国家对国产替代的支持,澳华的管理者决定克服困难,从低端内镜产品转向高端内镜产品。2022年年底,澳华发布AQ-3004K超高清内镜解决方案,先于国外品牌成为国内超高清内窥镜首套投入到国内市场上使用的高端复用式内窥镜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澳华内镜的工作人员正在展示AQ-3004K型内镜。图片由企业提供

回想澳华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姜俊杰认为勇于挑战、善于创新是打开新天地的关键。另一家医疗器械企业腾复医疗的负责人黄定国也认为,创新才能形成好的产品。

腾复医疗成立于2020年,是国内首家致力于肺栓塞介入治疗器械研发生产的公司。肺栓塞是指通常来自深静脉的血栓移动到肺部动脉造成阻塞,可能导致心脏和呼吸功能衰竭,甚至死亡。腾复自主研发了一款肺动脉取栓支架系统,能够通过手术介入的方式物理清除肺部血栓。

腾复医疗研发的取栓系统示意图。图片由企业提供

物理清除肺栓塞是一种非常新的治疗方式,还没有被相关医学指南收入。腾复的取栓系统是国内首款,研发时间与国外类似产品同步。“疗效与进口产品相当,甚至更好。而价格却更低。”黄定国说,“这种治疗方式给传统药物治疗有限制的患者提供了另一种治疗选择。”

创新、创业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扶持。近年来,闵行区加大对这些生物医药创新企业的服务力度,提供专项政策,推动科研、企业、资本各方的合作,越来越多的高质量生物医药创新企业来到闵行,逐渐形成新的产业集聚格局。目前,闵行区北有“虹桥生物医药研发总部功能区”,南有“大零号湾智慧医疗创新发展功能区”,东有“浦江生物医药高端制造功能区”,涵盖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区内现有生物医药企业605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5家、高新技术企业272家;规上生物医药企业83家,较去年增加7家。2024年1—9月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实现199.7亿元。2024年,全区共获批三类医疗器械26件、二类医疗器械51件。

新型工业并非空中楼阁,它需要依赖历史积累,同时在积淀的基础上创新。作为上海的老牌制造工业基地,闵行区也正在为下一轮工业创新积蓄能量。2024年7月,上海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快“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力争在2035年将该园区建设成世界级“科创湾区”之一。 “大零号湾”是上海目前唯一一个以“科技创新策源”定位的功能区,已建成包括上述生物医药区在内的高能级科创载体18个。宁德时代、歌尔、泰尔等一批龙头企业落地发展,累计汇聚科技企业4000余家。其中,估值亿元以上企业达130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600家。

将新探索沉淀为老经验,将老优势发展成新动能,闵行不仅承载着上海工业文明的发展精神。沧海桑田,从上海民族工业的先行者,到电力设备重工业区,再到现在的航天航空、高端能源装备、生物医药等数个新质产业集聚发展的创新经济区,闵行区的产业内容和分布在发生变化,而不变的是创新、发展、集聚的产业故事。在新时代,这些故事将在高端、智能、绿色的标题下,在闵行被继续讲述。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