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2025年中国外交将迎来这些关键节点

adminddos 2025-01-04 07:44:21 2 抢沙发
2025年中国外交将迎来这些关键节点摘要: ...

回顾2024年,国际局势依旧面临着两场地缘冲突延宕、外溢效应日益显著的风险。俄乌冲突作为二战结束以来给欧洲造成最严重损失、规模最大的一场冲突,双方表现出通过谈判结束冲突的意愿,但如何让俄乌双方坐上谈判桌仍是未知数。而中东地区多个热点交织共振,更多国家卷入冲突漩涡,使长期动荡的地区局势更加复杂。与此同时,贸易保护主义、“脱钩断链”愈演愈烈,“全球南方”加快崛起。

展望刚刚开启的2025年,世界局势和中国外交都迎来一些关键节点,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同时也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

此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2024年年底的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研讨会上指出,百年变局的大势走向愈加清晰,中国外交将继续谋大势、担大义、行大道,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努力促进世界和平安宁和人类共同进步。

9月3日,北京,民众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当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9周年纪念日。 中新社记者 张宇 摄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202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以及联合国成立80周年,这对于国际社会铭记历史、汲取经验至关重要。央视新闻1月1日刊文指出,据多个国际分析机构预测,2025年多重风险将显著上升,全球治理需要更多努力。

过去一年,中方在多个公开场合表示将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弘扬正确历史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在2024年5月发布的中俄联合声明中,中俄两国确定于2025年隆重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苏联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共同弘扬正确的二战史观。声明发布两个月后,中俄外长于(2024年)7月在老挝万象会面,双方讨论了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事宜,认为应共同维护二战胜利成果,捍卫正确二战史观。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与欧亚研究院副院长、副研究员万青松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对中俄两国来说,如何维护二战的胜利果实,尤其是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尤为关键。

“在国际层面,这是两国非常重要的赖以生存的基础。中俄两国都公开反对美西方的所谓‘基于规则的秩序’,因此,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捍卫更加公正的世界秩序。”万青松进一步分析道,“国内层面,如何通过重大时间节点的纪念活动,引导民众在世界巨变下理性客观地认识变化,树立正确历史观,也是需要重视的落脚点。”

2024年12月27日,俄罗斯驻华大使伊戈尔∙莫尔古洛夫在接受俄罗斯卫星通讯社采访时表示,“在那些年的严峻考验中,俄罗斯和中国遭受了最大的损失,为打败德国法西斯主义和日本军国主义做出了决定性贡献。莫斯科和北京一致认为,保护历史记忆、防止历史被改写、防止美化罪犯、铭记受害者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

万青松还特别向澎湃新闻指出要利用联合国成立80周年这一重要节点,坚定维护并推动联合国持续地改革,提升效率,使其更好地适应世界大变局的需要——“一方面是如何服务于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影响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是应对特朗普上台后可能的‘退群毁约’的单边主义行径,去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

万隆会议70周年

1955年4月18日,第一次亚非会议在印尼万隆召开,史称“万隆会议”。在这场会议上,亚非国家以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为旗帜,强调维护主权独立,主张通过多边主义、主权平等原则解决国际问题,提出以“团结、友谊、合作”为核心的万隆精神。中方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万隆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

70年来,亚非地区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诞生于印尼的万隆精神,伴随着“全球南方”国家的新一轮觉醒与崛起,焕发出新的光彩。

去年11月,在印尼总统普拉博沃访华期间,中国与印尼发表联合声明。声明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精神”历久弥新,已成为开放包容、普遍适用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作出不可磨灭的历史性全球贡献。双方将共同弘扬以和平、合作、包容、融合为核心的亚洲价值观,赋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精神”新的内涵,奏响“全球南方”联合自强的时代强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5年不仅是万隆会议召开70周年,也正逢中国印尼建交75周年。去年,印尼新一任总统普拉博沃在当选和就职后两度首访中国,两国合作由“四轮驱动”升级为“五大支柱”支撑。此外,中国与印尼还将在今年召开中印尼外长防长“2+2”对话机制首次部长级会议,这将是拓展两国高水平战略沟通和政治、安全和防务合作的首要平台。

中国与欧盟正式建交50周年

2025年除了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发展的重要一年,也是中国与欧盟建立正式外交关系50周年。作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方向,更加健康、稳定的中欧关系符合双方根本利益和世界普遍期待。

过去一年,尽管中欧关系不乏“去风险”、关税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但中欧高层之间保持着频密的互动节奏。

2024年1月,国务院总理李强在瑞士达沃斯会见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欧洲三国。此外,习近平主席还在双多边场合,同德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领导人深入沟通。

与此同时,欧洲国家领导人和政要访华也几乎贯穿全年。德国总理朔尔茨、意大利总理梅洛尼、西班牙首相桑切斯、芬兰总统斯图布,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等多位欧洲国家领导人先后来华访问。如此密集频繁的互动,再次印证了中欧关系已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据新华社报道,2024年11月21日,在第十二届中欧论坛上,欧盟驻华代表团团长庹尧诲表示,欧中关系伴随中国的发展不断演进。如今,欧中关系已成为欧盟最为重要的对外关系之一。“让我们抓住欧盟与中国建交50周年的契机,携手推动欧盟与中国的合作与发展。”

中欧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合作基础,中欧经贸关系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经贸关系之一。然而,过去一年欧盟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将对华经济关系政治化。尽管欧盟内部意见不一,但仍决定在2024年11月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征收额外关税。

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蔡润在第十二届中欧论坛上强调,中欧之间不存在根本的利害冲突,双方共识远远大于分歧。中欧要加强务实合作,而不是“脱钩断链”。英国智库第三代环保主义研究所欧中气候外交政策顾问安热琳·桑泽也在同场论坛上指出,欧盟在绿色转型中离不开中国的支持,同时也能够为中国产业技术提供广阔市场空间,欧中需深化合作。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执行所长、研究员陈旸向澎湃新闻分享了中欧以建交五十年为契机的合作前景。他指出,目前在经贸领域,欧洲更多地把中国看成竞争者,认为中国正在往产业链上游迈进,势必将与欧盟产生竞争和摩擦。

“但实际上,即便是中国到达上游产业链,也可以进行很多分项合作”,陈旸表示,中欧双方可以达到很多技术上的互嵌,经济上的互补。“即便是在电动汽车问题上,中欧双方仍然可以寻求合作。欧洲有自己的品牌,中国有技术,双方可以相互连接,共同建设庞大的市场。中欧之间的经贸合作可以有非常光明的前景。”

近日,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上海欧洲学会会长丁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及2025年中欧关系。他认为,中欧建交50周年的重要节点能为中欧加强合作协调创造良机。

“希望欧盟能利用中欧建交50周年的契机,跳出‘伙伴、竞争者和对手’的三重定位窠臼,与中方相向而行,求同存异,互利合作。即便从经济视角看,中欧也应该学会妥协之道,即不一定追求各自的最优,但可以追求各自的次优,从而避免双输。”丁纯说。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2024年12月12日刊文称,在中欧关系上,欧盟将不可避免地面临选择——“要么吸取关税政策对欧洲经济造成损害的教训,与中国建立务实合作;要么追随美国和欧盟委员会的政策,加强遏制中国的措施”。

外界普遍认为,特朗普政府的外交政策将是2025年中欧关系的重要变量。对此,丁纯表示,中欧关系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特朗普2.0带来的不确定影响,“但总体来说,可以抱有谨慎乐观的期待”。

中欧都是“多极世界”的拥护者,“多边主义”也是双方共同支持的理念。陈旸观察认为,中国、欧盟、美国都是当今世界的重要力量,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政策轨迹,也不会很轻易寻求改变彼此间的关系。“我个人认为,‘稳定’仍然是底色,不排除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但总体还是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