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重焕新生的青铜鑑:不再“隐身”的文物修复背后

adminddos 2024-12-14 08:03:16 8 抢沙发
重焕新生的青铜鑑:不再“隐身”的文物修复背后摘要: ...

澎湃新闻获悉,近日,由美国银行资助修复的上博藏青铜蟠龙纹鑑在新开馆的上博东馆文物保护修复体验馆展出,作为文物保护修复应用案例向公众传递文物保护理念。

在去年,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12件金银器藏品的保护和修复,以便在大型展览中展出。通过艺术赞助助力博物馆文物保护,这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在少数,这些正遭受“病害”的文物通过资助获得保护重焕新生,再度走入公众视线。

博物馆的文物在展出之前经历了什么?文物修复师们是如何保护修复文物的?随着数年前《我在故宫修复文物》等纪录片的爆火,原本“隐身”在幕后的文物修复工作越来越多地被置于台前,展示给公众。刚刚宣告全面建成开放的上海博物馆东馆就在馆内全新打造了一个文物保护修复体验馆,通过开放式文物修复展示和主题陈列两种形式,向观众揭开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神秘面纱。

文物保护修复体验馆  隔着透明玻璃可“围观”上博文物修复师们真实的工作状态

步入上海博物馆东馆四楼的修复体验馆,迎面是几扇通透的落地玻璃墙,隔着硕大的透明玻璃,文物修复师在修复展示空间内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观众可“围观”上博的文物修复师们在青铜、陶瓷、书画、家具、漆器、古籍等领域高超的修复技艺和真实的工作状态。

主题陈列展区展示了明代仿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春秋晚期青铜蟠龙纹鉴、清代紫檀木漆架座宫灯等文物。有别于其他展厅以传播和展示文物为目的,此处展示的文物为上博历年文物保护修复应用的部分典型案例,呈现了从文物破损状态到重焕新生的全过程,意在向观众揭示文物保护修复过程及其背后贯穿的修复理念。

青铜蟠龙纹鑑作为文物保护修复应用案例展示保护修复全过程

春秋晚期青铜蟠龙纹鑑,高36.5厘米、口径80.5厘米、底径39厘米,表面装饰着复杂龙形图案。如今置于展柜中看起来完整无缺的外观,在修复前破损成89块碎片,且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形,缺损面积接近三分之一。上博的文物修复师花费了十余年,在经过清洗、拆除、除锈、矫形、焊接、翻模、铸铜、刻纹、配缺、打磨等12项修复步骤后,才恢复了原初面貌。

青铜鑑流行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为当时使用的一种容器,多用来储水、储冰或洗澡。此鑑由上海博物馆前馆长马承源于20世纪90年代自香港抢救回归。其形制巨大,破损变形严重,补缺完形的难度尤高。

此件蟠龙纹鑑的修复,于2012年获得美国银行的资助,是美国银行“全球艺术保护项目”的一部分。其修复难度之大在上博青铜器修复历史上也属少见,当年修复项目完工的新闻曾引起广泛关注。上博馆方表示,修复完成的青铜鑑对中国青铜器艺术文化保护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上博正在不断探索传统修复技艺与现代文保科技的结合。

修复如初的青铜蟠龙纹鑑作为文物保护修复应用案例在上博东馆文物保护修复体验馆展出

“时隔多年,修复如初的青铜蟠龙纹鑑能够作为文物保护修复应用案例在新建的上博东馆展出,不仅为我们后代留下宝贵的遗产,也向公众传播了文物保护理念,契合美国银行‘全球艺术保护项目’的初心。”美国银行中国区行政总裁王伟对澎湃新闻表示。

通过艺术赞助获得本土认同在一些金融企业中并不鲜见。自2010年以来,美国银行艺术保护项目已涵盖了 40个国家和市场的260多个项目,其中包括上海、北京和香港的艺术品。比如上海博物馆青龙镇陶瓷文物、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的真觉寺石雕、北京首都博物馆清朝乾隆《大藏经》等。新近获得资助的是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金银器藏品。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展出的受赠金银器藏品 独角翼马形牌饰 7至9世纪 金、木、漆、皮革
梦蝶轩捐赠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资料图  并非文中所指受资助修复藏品)

2022年,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建成开放后,受赠一批珍贵的金银器成为其首批收藏,2023年,美国银行资助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12件金银器藏品的保护和修复,以便在大型展览中展出。凭借这笔资金,博物馆还将为易碎金银物品定制专业文物储存盒。

王伟表示,接受资助的项目要求符合诸如“保护的作品必须是濒危的”;“这些作品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遗产、或对艺术史具有重要意义”;“修护工作完成后,作品必须向公众展出”等条件。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8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