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哔哩哔哩:

adminddos 2024-12-14 06:47:04 12 抢沙发
哔哩哔哩:摘要: ...

文丨张涛、路思远(中国建设银行金融市场部,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斟酌再三,我们将2025年中国经济展望归集为一句话——“2025年将不再是2024年”,这既是对2025年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预判,更是对未来经济前景的期许。

疫后经济曾出现过一波反弹,商品与服务的终端消费增速均一度升至20%左右的水平,但是反弹未能持续为反转,2023年第二季度开始,消费与投资出现了萎缩,物价开始持续下行,经济运行面临的通缩压力不断累积。2024年第三季度,内需的增速已降至2.6%,较疫后首季的7.3%,回落了4.7个百分点,近乎平均一个季度下滑近1个百分点,GDP平减指数则连续6个季度处于负值区间。

从三驾马车的驱动来看,2023年5.2%的增长中,净出口的拉动为-0.6%,即拖累了增长11.4%,增长主要源自内需拉动。2024年前三季度增长了4.8%,其中,来自净出口的增长贡献高达24%,内需出现明显萎缩。

数据来源:Wind

总量上的内需不足,还带来了结构方面的新矛盾。典型的包括:有税经济增长乏力、区域经济失衡等。例如,伴随财政收入增速的持续放缓,非税收入的占比一直在抬升。再例如,广东省虽然在总量方面处于第一,但经济增速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在不断扩大。

数据来源:Wind

对于造成内需不足的原因,各界基本已有共识,外部环境变化(今年前10个月,FDI同比下降接近30%)、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已持续调整了3年多)、疫情“疤痕效应”对消费的冲击、政策预期差等因素影响下,微观主体的收入预期出现了下滑,并持续集中显化为消费动力不足与融资需求低迷,市场信心更是受到明显拖累,A股单日交易量一度跌至不足5000亿的规模。

针对如此经济运行态势,如果不予以及时的干预,就业压力将会加速显现出来,例如,最能代表劳动力成本变化的核心CPI涨幅,在9月份已降至0.1%的极低水平,显示出潜在的就业压力已不容忽视。9月下旬宏观层果断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明确了“加力提效实施宏观政策、进一步扩大内需、加大助企帮扶力度、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努力提振资本市场”五个方面的政策重点。

从政策出台后的经济数据和市场情绪来看,微观主体的预期得到了显著边际改善,企业销售收入增速、核心CPI涨幅、制造业与非制造业PMI均有了明显的边际改善,二手房价格降幅收窄且成交量上升、A股及成交量更是明显回升。

正是基于政策的转向和经济运行边际变化表现出对政策的肯定,我们预计2025中国经济运行能持续获得利好因素的支撑,这是“2025年将不再是2024年”的第一个理由。

具体到可能影响经济运行的风险因素主要是两个方面:

1.存量方面集中在内生性的房地产市场调整进程。虽然经过3年的调整,社会预期已得到相当大程度的适应,但房地产依然是国内体量最大的资产,更是最重要的融资抵押品,房地产估值的稳定对经济复苏十分重要,因此,房价与地价的稳定就是稳经济的充分条件。从“一揽子增量政策”重点与近期市场对“房地产重获支柱地位”的讨论来看,房地产市场在政策层面获得进一步支持是可期的。

另外,按照第七次人口普查,目前中国仍有超过5亿乡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36%,依然高于G7(美国17%、英国15%、法国18%、德国22%、日本8%、意大利28%、加拿大18%),相应城镇化进程只是放慢,但没有结束,即房地产供求还有重新平衡的空间,能否实现新平衡,就看政策层如何利用好时间与空间了。

2.增量方面集中在外生性的外部环境变化情况。特朗普再度当选后,必将带来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摩擦升级,加之2024年所有发达国家均出现了政党轮替(1905年以来的首次),新当选的各国政客均会在维护本国利益方面表现出强硬,因此各国能否达成新贸易协议存在巨大不确定性,即便是能,也必将很耗时。因此,2025年全球贸易受损是大概率事件。(具体分析详见《2025年经济展望①:全球迎接“MAGA 2.0”冲击)。由此,外部环境变化会有冲击虽然是肯定的,但冲击的范围和力度尚不确定,还需要对特朗普就职后实际举动观察后,才能做出相对全面与准确的判断,不过预留出对冲政策空间则是必须的。

上述两个可见的风险因素,都指向了后期“增量政策”的增量内容是可预期的,这是“2025年将不再是2024年”的第二个理由。

在扩内需的政策增量方面可以期许的新变化,我们重点关注两个方面:

首先,除了日本由非常规宽松政策状态回归正常之外(但低利率环境短期内还将保持),其他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均延续当前的降息周期,外部政策利率环境的宽松更有利于中国发挥支持性货币政策的作用,加之“出口”向“出海”的持续推进,人民币利率与汇率的环境有更好的条件来拟合;“一揽子增量政策”进一步明确将资产价格纳入货币政策框架内,人民银行也相应创设新的结构性工具。因此,2025年的货币政策在量、价和结构性三个方面,在加强支持性政策的空间和手段方面均可期,企业主体的融资环境也还有改善空间。

其次,与企业融资需求并重,刺激居民消费是扩内需的另一重要内容。例如,特别国债用途扩充至“两新”,并提高“两新”资金使用比重政策内容之一。不过,在客观上,在居民收入预期大幅改观之前,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刺激的居民商品消费,更多体现为既定消费的提前,真的增量消费有限。因此,下一步增量政策重点可以更多考虑对服务类消费的刺激,例如,目前已经实施的生育补贴就是很好的政策。

目前,中国人均GDP已接近1.3万美元,服务占居民消费比重理应持续上升,服务业占经济的比重理应提高,而且从数据上看,经济运行重量越来越轻的规律是能看到的。例如,在人均GDP首次超过5000美元的2011年,每万元GDP对应的货运量为8吨;2019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每万元GDP对应的货运量降至5吨;2023年则已降至4吨,显示出服务消费和服务的经济比重的提升。

数据来源:Wind

目前制约居民增加服务消费的重要原因就是收入预期不佳,不少国家通过直接发钱来解决此问题,但是中国作为14亿人口的大国,直接发钱在政策可行性方面存在困难。假设,给每人直接发放1000元,14亿人就需要1.4万亿资金,相当于2024年中央财政公共预算支出规模的10%,而要起到刺激居民服务消费的作用,人均1000元显然是不够的,可见在人口大国,直接发钱的政策始终面临收益分散与成本集中的困境。

因此,打破政策困境需要新对策,在这方面2025年也是值得期许的。

我们的建议是,扩大对特定对象的财政纾困力度尤其是针对各地普遍存在的阶段性共性问题,中央政府需设立专项资金实施纾困,各地在全国统一安排下可酌情增加当地纾困力度,由此所需资金各地自担。另外,纾困措施实施前应明确政策有效期和退出机制,至于是否政策展期,当相机决策,保证有效期内政策效力发挥到最大。

例如,目前青年人就业压力大是各地面临最典型的共性问题,而青年人的就业难不仅会影响自身预期,还会带来明显的代际影响,即处于非就业状态青年人的父母会被动调整自身经济行为,两者叠加必然对终端消费产生抑制,并会持续挫伤社会预期。对此,中央政府有责任实施财政纾困。例如,由中央政府按月给有就业意愿的非就业青年人发放基本工资,青年人户籍所在地的政府负责提供就业岗位,财政纾困期限暂定一年,是否展期,评估后相机抉择,基本工资标准全国统一,各地在此基础上可酌情增加,由此所需资金各地自担,这样即可提高政策收益的集中度(聚焦在特定人群),另一方面降低政策成本(按照过去五年毕业大学生数量来测算,纾困资金规模可以控制在几万亿以内)。

综上,我们将2025年中国经济展望定格为“2025年将不再是2024年”。

参考:2025年经济展望①:全球迎接“MAGA 2.0”冲击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